采集方法
1.新生儿娩出后,在距新生儿脐部10 厘米处用两把止血钳夹住脐带,再从两钳间剪断脐带后结扎,最好再用75%乙醇消毒脐带残端、脐带根部及其周围,新生儿抱走正常处理。
2.待胎盘娩出后,用医用手术缝线或其他适宜的材料结扎胎盘上婴儿端的脐带。
3.用0.9%生理盐水将胎盘脐带涮洗一到两次,以清除胎盘上的羊水及胎粪等污物,避免胎盘脐带与其他物品接触。
4. 将采集好的胎盘脐带放入无菌一次性胎盘采集盒,盖好盒盖,并确认采集液没过胎盘。
储存流程
进行完胎盘采集后,在限定时限内将胎盘运送到干细胞库,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胎盘造血干细胞的分离、提取、检测等技术流程,直到根据最终检测结果来确认所获得的干细胞是否具有长期保存的价值。
保存和期限
国际上通用的干细胞保存技术是将获得的干细胞储存在-196℃深低温状态,我国在造血干细胞超低温保存抗损伤领域处于世界前列。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证明保存一百多年的细胞仍然具有活性,而干细胞已有几十年的保存历史,
胎盘干细胞库在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期限内对干细胞库中所保管的
胎盘造血干细胞活性负责。
安全性
胎盘的采集简便易行,不会引起母亲和新生儿任何不适的感觉或产生任何不良的影响。过去
胎盘通常作为废物丢弃,而从胎盘中提取造血干细胞进行保存,是宝贵的生命资源再生。
而数据显示,造血干细胞基因稳定、不易突变,动物实验证明无致瘤性和促瘤性,使用安全可靠,对适应症范围疾病治疗效果好,优于传统医疗手段。
生理无损健康
人体血液中有多种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它们都是有寿命的,多则 120 天,少则 36 小时,不断
新陈代谢。它们均来自于一种始祖细胞,我们称它为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自我复制的能力,可分化生成各种血细胞。造血干细胞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 1-2 周内,血液中各种成分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适龄、健康的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由于血细胞数量减少,会促使骨髓把储备的白细胞释放,并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促使血细胞的生成,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人体的造血干细胞主要存留在长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的稀松骨质间的网眼内,这是一种红色的
海绵状组织,被称为
红骨髓。
人出生时,红骨髓充满全身骨髓腔,随着年龄长大,
脂肪细胞增多,相当部分红骨髓变成
黄骨髓。此种变化是由于
成人不需要全部骨髓参加造血,部分骨髓造血已经足够补充所需血液。当身体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又可以变成红骨髓而继续进行造血。
实践安全
我国大陆已经采集 1700 多例造血干细胞,这是无血缘关系的,有血缘关系的则更多;
台湾已经采集 800 多例造血干细胞(大部分为骨髓)。
国际上
美国已经采集 2 万多例造血干细胞(大部分为骨髓);
日本已经采集 5500 多例造血干细胞(全部是骨髓)。
据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国际上的报道,至今还没有因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引起对捐献者伤害的案例。在采集完成后,一些轻微
疼痛感和不适将很快消失。
动员剂安全
从外周血采集造血干细胞简单、省事,故我国捐献造血干细胞较多采用此种方法。但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外周血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少,不能满足移植的需要,如注射细胞动员剂 , 可使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增加 20~30 倍。使用的细胞动员剂是“粒一巨噬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除能增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外,还有辅助心脏功能等作用。据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国际上的报道,至今还没有发现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副作用。
采集量标准
成年人( 18 ~ 45 岁)的骨髓量一般在 3000 克 左右,大部存于骨髓腔。成人一例采集量为 50 — 200ml 造血细胞悬液,采集次数不超过 2 次。一般循环处理血量不少于 10000ml 。 CD34+ > 2 × 106/kg 、 MNC > 5 × 108/kg 。每天检测 CD34+ 量,在最高峰时间采集,对捐献者本身无不良影响。
技术成熟
中华骨髓库有经专家委员会审定的移植医院和采集医院(中心),在这样的医院里采集
造血干细胞如同采集成分血一样简单、安全。
在整个采取过程中所用的器材都经过严格消毒,并一次性使用,确保了捐献者的安全。